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”
这里的“天”其实说的并不是我们头顶的天空而是青藏高原,发源于此的黄河,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出,切开峡谷、串起盆地,然后奔流而下,流经黄土高原、内蒙古高原以及华北平原,进而流入渤海。
黄河,流淌于华夏的空间与时间之中,而人类文明就在此绽放。游牧、渔猎、农耕,都离不开水,河流的脉动成就了人类文明的变迁与融合。
(资料图)
有人说,“黄河是华夏时空中伟大的连接者,以滔滔不绝之力,突破阻隔、勾连万物,从而塑造滔滔不息之国家。”
在黄河悠长的流域中,首先崛起的是中游地区,随即诸多文明如群星般地散落在整个黄河流域。受自然环境影响,中游地区跃升成为了文明中心。
而山西,就在其中。
大河上下
黄河有许多支流,汾河仅次于渭河,是其第二大支流。汾者,大也,汾河即以此得名。
两河汇聚之地总与文明相伴,一如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,孕育出了地球上最早的文明之光。而黄河与汾河的并行,滋养的则是厚重的三晋文明。
▲黄河九曲第一湾
如同黄河是华夏子孙的“母亲河”,汾河则是三晋儿女的“母亲河”。
进入三晋大地的黄河,受吕梁山的阻隔转头南下,出壶口、下龙门,在风陵渡口左拐,继续向东奔流。
与之并行的汾河,发起于一连串的地堑盆地,受吕梁山、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影响,在历史的冲刷与变迁中形成了当下的水系形态——全长713公里,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,占据了山西总面积的25.5%。其沿途支流有潇河、文峪河、浍河等,星罗棋布。
两河撑起的山西,从地图上看,形状略像平行四边形,地势从东北斜向西南,内部起伏不平、河谷纵横。虽是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,但也涵盖了丘陵、台地与平原等地貌。所谓“两山夹一川”,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,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,平原分布其间。
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,东部是“天下之脊”太行山构成的块状山地屏障。
图源:晋城发布
外有大河,内有高山。山河表里,不外如是。
《左传》中记载“战而捷,必得诸侯。若其不捷,表里山河,必无害也。”正是在说,这种以山河天险为保护圈层的地形,易守难攻。
翻开历史的长卷,可以发现,大一统的封建君主,为了维护中央政权的安全,分封诸侯也好、设置郡县也罢,始终有一个原则,即割裂山河。然而,山西却几乎是唯一的例外。表里山河决定了它的边界,数千年来,疆域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。
那一片黄土地
大山绵延、大河亘古,山水环抱下的山西,诞生了最早的农业。
大凡农作物都是由野草进化而来,黍稷便是由野生稷进化而来。野生稷子粒是粳性的、没有糯性的,曾被原始人类作为赖以生存的植物进行采集。最适宜野生稷生长的地方,正是山西。
图源:地域历史文化
因为,山西有黄土。
美国黄土学家普姆皮利认为,黄土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,特别是中国的黄土。因为黄土土层深厚,物理性能好,保蓄水分的能力强,可以保障野生稷顺利生长、发育、繁衍后代。
黄土,形成于第四纪时期的土状堆积物,由黄灰色或棕黄色的尘土和细粒组成,质地均一,疏松、多孔隙。
▲山西大同地理风貌
山西的黄土从何而来?
研究表明,里海以东、北纬35°到45°之间有大片内陆沙漠盆地,上升气流将粉尘颗粒输送至高空,进入到西风环流系统,随着西风带的高空气流自西向东及东南飘移,受太行山阻挡而沉降,粉尘颗粒堆积后,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下形成黄土。
中国最早栽培的作物黍稷,就是在这样的土层中生长、蔓延。
▲石磨盘、石磨棒(图源:考古)
我国至今出土年代最早的石磨盘位于山西的下川遗址,距今已有1.7至2.4万年的历史,考古证明,彼时生活在下川的人类已经开始加工食粒。黄河边的“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”,距今约1.2万年,出土的石磨盘、石磨棒,发现的篝火遗址,都表明生活此地的人类已经具备了原始采集、加工谷物的能力。
黍稷在古老的岁月中生长,种子、孢粉被风吹落,埋入土中,一层又一层。1954年,“黄土之父”刘东生发现,显微镜下的黄土中,有大量的植物孢粉。
图片
这些埋藏在土层深处的孢粉,在雨水与河水冲刷后产生了一缕清香。后来,这缕清香成了一种酒的特质。这种酒,正是诞生于黄河、汾河流域的汾酒。
更确切地说,是诞生于山西腹地杏花村的汾酒。
杏花村里酿清香
清代文人曹树谷在其《汾酒曲》中写道,“神品真成九酝浆,居然迁地弗能良。”明确表示,离开杏花村便无法酿造出与汾酒一样的清香美酒。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水土酿一类酒。
杏花村的水土有何特别之处?
从风水学上说,位于晋中盆地的杏花村,位置得天独厚:西有“吕梁臂弯”,东有汾河流过;北靠吕梁山主脉,南面一马平川的晋中平原。
▲吕梁山(图源:山西新闻联播)
吕梁山脉在山西境内延伸400余公里,由北向南看,可以发现蜿蜒之中存在两个较大的拐弯之处,一是交城到文水,二是汾阳到孝义。进入汾阳地界,吕梁山的走向突然转向东南,山体也变得细窄,与东面的太岳山形成合围之势,二者交汇之处则是岩溶大泉——郭庄泉。
位于郭庄泉岩溶水系的“上游扇面”正中央的杏花村,恰好被两个“拐弯”拥抱入怀,这就使得杏花村的气候生态温润清爽,极具独特性。
身处黄河中下游,杏花村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年平均气温不低于0℃,年积温介于3200℃-4500℃。冬季,北部会有来自内蒙地区的冷风吹袭,略显寒冷;夏季,南部有来自黄淮海平原地区的暖湿气团滋养,颇为温和。
雨量充沛、温润清爽,这是清香汾酒格外偏爱的气候生态。
扎根于黄土塬与冲积扇之间的杏花村,土质以离石黄土为主,夹有亚砂土和亚粘土,微量元素丰富、微生物菌落活跃,而且土层较厚,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高,平均含量为1.9%,透气性好、酸碱度偏高,PH值为7.0-8.2,含盐度低。离石黄土结构中,铜、镉、镍、锰、氟等微量元素高于全国平均值,而这些正是人体健康与生命维护所必需的元素。
微生物多样性、微量元素丰富性,是汾酒清香、清爽风味的源头之一。
然而,离石黄土结构也存在着一些有害物质,如果侵入到酿酒之中,酒质必然会受到影响。
因此,杏花村人选择了地缸,从而酿出了干净的清香汾酒。(醉美团队/文)